感謝M部門願意打造一輛像M2 Competition這樣的車,讓人重拾過往那種純粹又愉快的時光。
TEXT:林凱群 Kemmy
PHOTO:林凱群 Kemmy
YouTube或國外論壇上,時常可見老外對M2 Competition產生一個很妙的比喻:“a modern version of E46 M3”,好巧不巧,我正好有一輛E46 M3,所以我對這句話倒是充滿好奇與疑問。
不過當我試駕M2 Competition之前,其實我從來沒有開過M2,連坐過、感受過都沒有,所以當我握住M2 Competition的方向盤當下,心裏是有些小遺憾,畢竟我跟多數人一樣好奇兩者的差距有多少。
那也沒關係,過去就過去了,還是享受當下來得好,所以我按著老習慣連上車載藍牙音訊,緊湊空間裡除了歌手綿密的聲線,還有變速箱帶著引擎頻頻作動的聲音,我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其他事。這讓我有點訝異,開著一輛超過400hp的性能車可以如此輕鬆。
M2 Competition的電子轉向機構,無論在什麼速度下,都是雙手和路面之間很棒的溝通橋樑,即便在激烈操駕下也不會干涉太多,更不會“突然變緊”(電子系統不自然的介入),你依然可以透過方向盤的回饋得知路面資訊、轉向狀況,過程非常輕鬆、精準。
發覺M2 Competition出乎意料的好上手之後,我也開始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它,逐漸加快了速度,而轉著拐著,M2 Competition在山路奔馳實在暢快、受控而且充滿刺激,這份刺激是來自設定上頗硬派的避震器,無時無刻都在對你尾椎做出一種無聲攻擊,特別在我第一次遇見高低落差很大的路面,整台車竟然飛了起來!
這不是在說M2 Competitio不舒服,它更更貼近“Only for track”的感覺,當然在品質不好的路面上,就真的是“超級不舒服”!
回歸車輛本質,在平整的道路上,M2 Competition堪稱相當柔韌的殺彎機器,我相信M部門在M2 Competition的底盤剛性與懸吊之間,調配出一個偏向賽道的比例,所以在底盤剛性設定上,M2 Competition並不追求單純的“硬”,而是充滿“韌性”,所以當你在路面條件不錯的山道上飛馳著,M2 Competition著實是非常好妥協的一輛車。
我也相信會選擇M2 Competition的人們,十之八九都熱愛速度,所以我更相信至少十之八九的人會喜歡這種韌性,它可以讓M2 Competition在任何劈彎的情況下,都有非常好的靈活度與掌控度,同時在連續S型彎道的變換速度,不只迅速,也相當精準。
老時代的M Car,都有著諸多機械式、直覺式的回饋,以及那副讓你清楚感受的“硬底盤“,即使在優異的50:50配重下,還是需要時刻留意後輪的抓地力與車尾偏移量,畢竟沒有先進的電控技術,要開得好又快,確實需要仰賴一定程度的剛性。
所以在過往年代,人們對一台車的讚揚總是“wow!這車真硬,太讚!是因為那還是個追求高剛性、高輸出的年代。相對今日,車輛在更多層面的科技都突飛猛進,M部門更希望的給你一台“掌控度”高的車,讓你輕鬆寫意的劈殺彎道,所以高剛性不是唯一被追求的事情。
看到這裡你應該也理解,M2 Competition確實和E46 M3不怎麼像,所以我至此想告訴你,老外的說法有些牽強。因為M2 Competition並非只要滿足喜愛Hardcore或具有高挑戰性的人們,在擁有過往時光的純粹駕駛樂趣之外,它還適合渴望當代科技又同時想擁有純粹駕馭感的跑山族,於是產生了一個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反例。
要知道時代在走、規模要有,管你居家還是性能,一個個車型都悄悄在歲月的澆灌中長大,這對性能車型來講不是件好事,畢竟在這個“數大便是美”的年代,已經少有車輛能夠為了“純粹”而生,更少有車輛能做到完美的“平衡”,通常都是動力太大強過了底盤,又或是動力太弱可惜了底盤。
所以為什麼M2 Competiion迷人?可貴的不是它有多快、多猛,而是因為它用人們最想念的方式重返性能圈,它在動力與底盤之間有著近乎完美的平衡搭配,讓人沈溺在其中無法自拔。
最後忍不住再提醒一次,M2 Competition是挑路,不是挑速度,請帶它到適合的地方,然後記得,開快一點,你才會發現M2 Competition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