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Nissan與Honda緊急合併談判一事,Toyota絕對是局外人,因為Toyota集團早已和許多車廠合作,在反壟斷相關法條的限制下,Toyota不可能介入。但正因為Toyota旗下擁有多個品牌,2016 年豐田集團將大發汽車(Daihatsu)變為全資子公司,並具有1989年創立的Lexus,更於2001年將商用車製造商日野(Hino)併入成為豐田的子公司。此外,豐田集團也與日本多家汽車製造商結成聯盟,2024年與Mazda、Subaru聯手開發更有效率、Hybrid導向的內燃機,目前全球最大的豐田集團擁有Subaru的20%股份、Mazda的5.1%股份、Suzuki的4.9%股份、Isuzu五十鈴的4.9%股份。好的,除了Honda、Nissan、Mitsubishi與小規模獨立車廠之外,Toyota幾乎是全部染指了!Toyota集團於2024年銷售了10,821,480輛汽車,以這樣的規模來說,很難再與Honda、Nissan、Mitsubishi談合作。然而現年68歲的豐田章男算是最有資格說話的人之一,因為要掌控多個子公司、多個合作夥伴、還有一千多萬輛新車的銷售,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豐田章男於1984年加入豐田集團,他可能比任何人更了解汽車產業,不只是日本、而是全球動態。在2023年卸任並擔任董事會主席之前,豐田章男擔任執行長一職超過十年,在豐田崛起為全球主導地位的過程中發揮了至為關重要的作用。 2024年,這家由其祖父豐田喜一郎所創立的日本公司,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基本上,豐田章男對本田與日產的合併談判感到失望,意思就是不看好會有什麼成果,關鍵在於~Honda與Nissan雙方都沒有談論到「產品」部分,意味著汽車集團的本質就是新車研發與製造,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溝通,怎麼談合併?更具體地說明,日產和本田之間的合作備忘錄充斥著「協同效應」和「業務整合」等商業流行用語,旨在雙方的合併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公司」。雖然說初期談判內容確實提到共同研發技術平台和車型共享、零件共用等計劃,但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細節。儘管許多人不認同豐田章男的說法,因為就二集團合作、合併架構來說,簽署諒解備忘錄之前就是要分析雙方的優點與缺點,討論合作之後能否互補?有沒有未來發展潛力?因此不可能在簽署諒解備忘錄當中討論合作細節,比如說共同研發並共享大型SUV技術平台(https://www.lian-car.com/articles/read/39529.html)。多數有經驗的人,都覺得合併前就是分析與溝通,然而尋求一個雙方都覺得有利、合理、可行的「價碼」與「條件」,之後就是開始整併,以節省雙方的經營成本、並尋求更好的獲利。但豐田章男的意思是:本田與日產雙方如果不從產品面開始合作,那麼直接談合併的話,就純粹是看誰吃掉誰了!不太可能有對等合作的關係,因為那絕對是行不通、指揮不動的膠著情況,最終就是拖垮雙方的競爭力與獲利,意味著「多頭馬車」不會有未來。

然而豐田章男並沒有把話講得很清楚,避免得罪同業,因為Stellantis目前就是這樣的情形,十多個品牌「對等平行、相互合作」的結果,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可能通通獲利、全數都能活下去!而且論及Stellantis最賺錢的Fiat品牌,其獲利質量也不怎麼樣。(https://www.lian-car.com/articles/read/39319.html)其實豐田章男的意思很清楚,本田與日產要嘛直接討論重要車型的合作,然後趕快行動,比如說CR-V與Rogue(X-Trail)直接整併、共同開發新技術平台、迅速整合內燃機、Hybrid、純電等三種動力,快速有效地節省雙方成本。如果不是車型間的合作,那就是內燃機或Hybrid動力開放共用不要保留,合作就是要大膽、大方,才能有效降低成本並迅速獲利。但豐田章男似乎也賭定本田與日產雙方都沒有這麼大膽與大方,日產不太可能將獨步全球的連續可變壓縮比引擎科技拿來分享,本田也不願意開放其技術平台與Hybrid科技讓日產直接享用,基本上就是「各懷鬼胎」,日產需要資金急難救助與部分關鍵技術,本田則是要需要Nissan的中大型休旅車純電技術平台,畢竟這方面,Honda之前乃是直接向GM購買相關技術與零組件,至於Honda與Sony之間的電動車合作,並沒有擦出亮眼的火花,卻花了一堆冤枉錢。因本田與日產之間的合作將會充滿矛盾,所以豐田章男並沒有直接戳著雙方的痛點,但意思也很清楚,如果本田與日產不從基本的產品合作開始培養默契的話(或說是初步交手刺探敵情),而是直接簽署合作備忘錄談合併的話,那麼很簡單~直接說明誰大誰小就好,沒有對等公平這件事!如果雙方都一樣大,那麼談合併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互補性非常高、未來合作將會非常愉快,但同質性極高的本田與日產並非這回事。因此今日既然是日產汽車集團先出事,那麼雙方的合併絕對是Nissan居下風,等著被拆解並砍掉沒用與不賺錢的部門,如果不願意,那就別提「合併」二字。畢竟豐田集團也整併過HINO與Daihatsu,當然很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基本上Toyota或Honda都不會去購買或投資一個「指揮不動」的合作夥伴。即便Volvo乃是在吉利汽車不干預內政的情況下被收購,說穿了就是資金抑注但不拆解Volvo的人士與研發佈局,但說穿了吉利汽車其實就是拿錢買Volvo的技術與研發能量。但今日Nissan如果只是要Honda拿錢出來投資其事業,那麼Honda可能覺得:不如將這筆錢直接用來研發電動車技術平台可能還比較快!畢竟雙方整併還要先成立新控股公司、並清理掉各自的債務與虧損,再進行複雜的資本組合與組資整合,這一搞可能2、3年就去了,接著才開始合作研發新技術平台與電動車科技,太慢了吧?這一拖,可能搞得連Honda自己都元氣大傷,屆時自救都來不及了、還Nissan…如果Honda與Nissan未來又認真地重啟合併談判,那麼契機絕對是從Nissan轉虧為盈開始賺錢之後再說…否則那絕對是「併吞」而非對等的合併,畢竟Honda不需要Nissan與Infiniti這二塊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