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之外


iRent、WeMo、GoShare正面開戰,共享機車三大品牌怎麼選?  

撰文:郭正浩 Marco

GoShare共享機車服務昨日高調進軍台北,配上已在台北佈局許久的WeMo還有iRent,宣告共享機車三強時代正式來臨,並直接進入白熱化對決狀態。而隨著iRent準備開戰桃園、WeMo南下高雄插旗,共享機車是否真是未來大勢?而三強鼎立狀態下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就讓我這每週使用共享機車超過十次的高用戶人士來分析給你聽。

基本上,共享機車用戶是沒有忠誠度的,雖然心中都會有一個偏愛品牌(我個人目前偏愛iRent),也會是尋找車輛時的APP開啟首選。但如果發現地圖上自身周邊沒有車輛可租,那就會轉換到下一個APP,以此類推。

所以,共享機車的重點在於可用車輛密度(數量)以及服務區大小,費率倒是其次。

同一時間同一區域的車口數,可以看到投入最久的WeMo還是有著明顯優勢。

以目前情況來看,在台北深耕已久的iRent與WeMo自然擁有絕大優勢,但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投入三千輛車的GoShare也是來勢洶洶,目前看來車輛數著實已經不算少,短時間內應該會佔著風口浪尖擁有一定的市場龍頭位置。

不過,GoShare搭配上VIVA,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新鮮而爭相去騎。但實際上VIVA的性能相比WeMo跟iRent使用的車輛都要來得差,不論起步或尾速都一樣慢的讓人驚慌失措,趕時間的人我是不太建議,寧可多走幾步路選iRent或WeMo,否則你肯定騎出去兩個路口後就開始後悔。

而WeMo的車其實很好騎,雖然尾速不如iRent,但起步超強大,不過重點在於可行駛里程實在太少,長行程移動就得選電比較飽的車,沒法看到就騎。重點是費率過高,再加上不甚理想的維護率,是目前我最不推薦的選擇。(主要是真的太貴)

GoShare的費率雖然比WeMo僅僅略低一點點,車輛性能也是不如,但考慮到此類共享機車族群多為年輕用戶,GoShare強大的網路行銷能力與gogoro品牌本身吸睛度,就已經帶來不少加分作用,他們是真的很懂用戶的品牌(例如提供可以無線充電的手機架),短時間內應該會成為一股潮流,WeMo壓力不小。

至於iRent,一分鐘一元真的太兇殘,比對手便宜一半都還有剩,可說是騎越多省越多,加上良好的維護率以及感覺根本無上限在投入的車口數,配合車子本身不差的性能及續航力,是我目前最常使用的平台。但iRent明顯的使用“租汽車”思維在經營“共享機車”,在行銷手法與宣傳能力上都遠不如其他兩個對手靈活以及豐富、年輕,APP的使用介面相比對手也是極度不友善與沈悶,長遠來看並不是件好事,就期盼iRent可以逐漸改變經營思維(至少宣傳上要有點調整)。

把三者拿來比較的話,續航里程是iRent > GoShare > WeMo,其中iRent跟GoShare都提供了自主換電功能,但我相信騎iRent的應該都不知道要去哪裡換電(要到光陽機車行),也不會想要換電;至於GoShare,早期嚐鮮用戶的確有可能靠著gogoro換電站“一路騎下去”,但在熱潮消退之後,GoShare的維護能力是否能達到跟對手一樣的水平值得觀察。

至於車輛性能方面,則為iRent > WeMo > GoShare,但GoShare之前在桃園投入的是gogoro 2而非VIVA,日前也有瘋狂的gogoro車迷把70幾輛桃園的gogoro 2直接騎到台北,等於如果租到gogoro 2就跟撿到寶一樣,共享機車裡的超跑,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費率的話在忽略掉所有優惠不計之後是WeMo > GoShare > iRent(WeMo最貴)。維護能力部分iRent優於WeMo,GoShare則還需要觀察。

以目前情況來說,我的綜合推薦順序為iRent > GoShare > WeMo,長遠來看的發展應該會是iRent = GoShare > WeMo,因為iRent有集團優勢與雄厚財力,GoShare則有gogoro打下的深厚基礎,但GoShare的加入我認為最值得觀察的部分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就是社會上對於gogoro的“愛”與“恨”都是相當明顯且強大,GoShare承襲gogoro的高調個性在行銷上不遑多讓,是否可能引發社會以及一般民眾對於“共享機車”的反彈聲浪?例如昨天GoShare發表會上就有不少非車線媒體提出“共享機車”是否會有佔用停車格的問題。我只能說以前iRent或WeMo停就沒事,現在GoShare停就要質疑?做人還是低調點好...

第二,有強大的恨,就有強大的愛,“狗粉”的擁護程度向來讓人“津津樂道”(又或是“無言以對”),例如桃園已發生過使用者直接將GoShare車輛停在自家車庫“長期使用”的情況,未來狗粉們是否會自發性的利用GoShare做出一些影響用戶權益甚至影響社會大眾的事情同樣有待觀察(例如群起租用GoShare環島、上班時間約戰台北橋之類等等。)

總之,三個品牌各自都有各自需要煩惱以及驕傲的地方,不過最終受惠的還是消費者本身,這就是好事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