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完賓士GLB之後,我心中就一個想法:這車應該會很好賣。撰文:郭正浩 Marco攝影:詹智仁 Jason
其實在去年六月我們就曾應台灣賓士之邀,前往美國鹽湖城參與了GLB的全球首發記者會,參加的正是我本人。不過當時的主要任務是試駕GLS、加上GLB僅能靜態體驗,所以雖說GLB給了我個好印象,但卻沒有什麼深刻印象。
而今日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接觸GLB,不僅五人座、七人座車型皆備,還有汽油的200以及柴油的200d“一次開到飽”,除了延續當初我對GLB的好印象之外,更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打從心裡覺得“這車應該會很好賣”。
不過雖然產品競爭力很強,但GLB所處的級距裡好像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對手...「5+2七人座豪華休旅」你能想出什麼車?我還真是想不出來,應該只有BMW的2 AT或2 GT勉強能算。但畢竟2 AT或2 GT走的是MPV路線,與強調休旅車格的GLB截然不同,所以要說GLB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確實合情合理。對的,GLB事實上是走正統休旅路線,而非GLA的“跨界”,並在MFA2平台的強大拓展能力基礎之下,GLB的車身尺碼輕輕鬆鬆“越級打怪”,除了彰顯自身正統休旅車格的設計概念之外,更加強了產品本身競爭力。
當然,很多數據上與體驗上的細節,我們都在當初的美國之行裡說了,有興趣的讀者請直接點連結即可,我在此不浪費版面贅述。【實車開箱】Mercedes-Benz七人小休旅「GLB」美國鹽湖城體驗報告 可選第三排與越野套件!Mercedes-Benz GLB正式發表不過,在台灣還是要玩一下台灣人最愛的“對比”,而以GLB的強項、也是台灣賓士強調的重點「空間」來說,從我們製作的表格中你就可以發現,在賓士自家兄弟裡,GLB的車身尺碼比起同為NGCC家族的GLA(新款)還要大上一號雖是合情合理,但跟名義上的同系血親B-Class就大上不止一號。事實上B-Class的尺碼跟GLA反倒比較接近,而GLB挑戰表格中軸距最長的GLC,也不過就短了44mm,差不多是你的食指那麼長。
同樣的,如果對比“理論上”的同級對手包含BMW X1、BMW X2、VOLVO XC40,GLB的車身尺碼也是遙遙領先,如果同樣越級打怪車格更大的BMW X3或VOLVO XC60,GLB雖然真的比較小但也就小了那麼一點點,要說GLB是級距破壞者也不為過。所以,GLB的尺碼真的不像字面上“比A大比C小”、“在A跟C中間”那麼簡單,因為GLB幾乎已經是逼近GLC的尺寸,而這樣的車身大小也反應在實際乘坐空間上,我當初在美國靜態體驗時就已經言明GLB的後座絕對不像“坐牢”,座椅人體工學與相關機能性都設計恰當,搭配可前後滑移14cm的第二排,在變化性與空間表現上著實優秀,堪稱5+2七人座的優等生。
當然,成敗往往一體兩面。第三排前方刻意挖深、並且在第二排座椅往前滑移之後更顯巨大的腿部空間,卻在第三排收折不用、且第二排往前滑移的情況下,便會形成一個“海溝”,這情況即便在五人座車型上也會出現,除了讓行李廂的美觀度不佳之外(但整體是平整的),更有東西掉入的實際顧慮,真的就是有一好沒兩好。解決方式很簡單,不用第三排時不要把第二排往前滑就好惹~
GLB第二排不僅可以前後滑移,椅背角度還可多段調整,我們試出至少六段,但因為段數間隔非常密,估計有八段以上,表現相當出色。
在方正車體搭配可前後滑移之功能,以及本身的強大軸距,GLB的第二排空間表現相當不錯。
至於前排部分,GLB在中控設計上明顯跟隨NGCC家族以及賓士新世代設計風格,特別是跟已經導入台灣的B-Class、還有很快導入台灣的GLA有著更深淵源,相似度可說達到了95%左右。但GLB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有意無意想強調的休旅車格,因此副駕駛座正面多了一個宛若G-Class的扶手,雖然實際上這只是個沒有任何功用的純粹飾板,但這樣的小心思卻也讓GLB顯得更像一輛霸氣休旅,與外觀相互照應。
而雖說是休旅,但GLB駕駛起來卻沒有傳統休旅車中經常出現的“搖頭晃腦”,避震器的行程雖然看著不算短,但支撐性卻十分出色,在整個試駕過程中我幾乎沒感受過什麼側傾,當然這是指在正常的行駛狀態下。而倘若刻意加快速度過彎時,雖然出現了避無可避的側傾現象,但依然可以感受到GLB的避震器是非常“運動”,跟賓士中大型車強調“絕對舒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沒錯,GLB並不是一輛朝著舒適而去的休旅車,甚至可以說路感回饋是偏硬的,但這樣的設定在GLB身上我卻不認為是件全然壞事,畢竟GLB本就是走比較動感的年輕路線,不像GLS或GLE甚至GLC都需要不得不的往舒適靠攏,以休旅車來說,GLB的駕控表現我認為已算出色,對應到相對年輕的目標客群,相信也會有著更好接受度。
但跟其偏運動的操控感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動力。目前除開AMG車型外,GLB共提供了汽油的180、200以及柴油的200d三種動力,而我本次試駕到了200五人座、200d五人座、以及200d七人座三種,就先來說說目前接單量最好的汽油200車型吧。
不論180或200,都採用了一具排氣量1.3升的四缸渦輪引擎,並搭配七速自手排變速箱,該引擎在200上頭的輸出為163/hp/250Nm(180則為136hp/200Nm),對應GLB那1555kg的空車重量,原廠給出0~100km/h加速9.1秒的數據。這個數據在我小時候算是超跑了,但對應到現今幾乎只能說是“堪用”了。
確實,GLB 200的提速表現雖然不至於“氣喘吁吁”,但明顯可以發現這具1.3升的小引擎要拖動GLB實在有些吃力,特別是在起步時與起步後的低速區間,電腦為了給出較好的加速感,會刻意將換檔轉速延後到約莫三千轉上下,得一直等到時速上升到大概40~50km/h左右,才又“啪啪啪”的一下打到高檔位,讓轉速下降到1千多轉;而若當你此時需要動力、多給了一些油門之時,變速箱又會“啪啪啪”的一下退好幾檔,用轉速來換取加速能力。
這樣頻繁的換檔、以及低速時偏高的引擎運轉轉速,自然也對行駛質感造成了不小影響,更別說這具1.3升引擎的本身的運轉精緻度不夠、七速自手排變速箱換檔銜接明顯等顯性弱點,讓GLB 200不論是行駛質感或提速能力,都與我的期待有些落差。但以上所述,都差不多是在時速50km/h之前的事。當時速持續上揚到50km/h之後,特別是開快速道路或是高速公路之時,你又會覺得GLB 200好像沒那麼力不從心了,特別是80~130km/h這段區間的瞬間加速力或持續加速力,GLB 200雖然並非“氣定神閒”,但也能稱作是“穩扎穩打”,不會給人低速時那種“擠力”感,自然也有較好的行駛質感。
至於GLB 200d,帳面上的數據為150hp/320Nm、0~100km/h 9.0秒,並使用了八速自手排變速箱。雖說0~100km/h官方加速成績只比GLB 200快了0.1秒,最大馬力也少了10hp,但實際駕駛的感受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你會很明顯的覺得GLB 200d比起GLB 200“游刃有餘”,特別是在起步時與起步後的那段區間,雖然不是真的“萬馬奔騰”,但至少更能輕鬆地達到駕駛所想要或需要的車速。
再換一種方式說,GLB 200表現最差的部分,剛好是GLB 200d表現最好的部分,而等到高速區間時,GLB 200d的表現也不會比GLB 200要差,兩者可說不相上下,但若考慮到低速時的差異,我認為200d的整體表現是我比較喜歡的。
當然,我想擅長“訂價”的台灣賓士也熟知這點,所以雖然200與200d的官方售價都是相同、主要配備也都幾乎一模一樣,但200車型卻是標配了AMG Line跑車話套件,而200d車型則是與180車型相同的Progressive套件,兩者間不僅外觀有所不同,就連內裝的飾板、座椅與方向盤都不一樣,讓GLB 200d的賣相稍微差了一點。
而本次也針對200d的五人座與七人座做了各別試駕,提速能力的感受是相差不多,但或許是行李廂多了個“壓艙物”(第三排),七人座車型的第二排比起五人座車型,我認為是更加穩定,少了點五人座車型會出現的連續碎震。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說,就是七人座車型的後懸在處理坑洞時更加乾脆直接,處理時間也相對較短,在乘坐舒適性上的表現我認為比五人座要好。(單以第二排來說)
但還是那句話,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你不在意動力與油耗,只想要帥氣好看,或是單純的不喜歡柴油,那就選擇200;若你追求更充足的低速行駛餘裕與油耗,那200d自然就能成為你的心頭好。至於那個加價新台幣六萬一千元的第三排是加或不加...我想既然都買GLB了,豈有不選的理由?反正平常不用就躺平放著,畢竟有備總是無患,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