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車試


絕對不是馬三休旅版。MAZDA CX-30試駕  

「CX-30?這車跟CX-3差在哪?跟CX-5差在哪?跟中國市場專屬的CX-4又差在哪?」

撰文:郭正浩 Marco

攝影:詹智仁 Jason

第一次聽到MAZDA發表CX-30這款車時,我心中的疑問大概就是跟上面一樣。確實,單看命名方式,很容易讓人搞不清楚CX-30的身份與定位。但從車格上看,CX-30是介於CX-3與CX-5之間的純正休旅車(原廠表示),不取名為CX-4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已經有CX-4了(已經預計回銷日本),所以用最簡單(但不算完全正確)的方式說,CX-30就是MAZDA 3的跨界休旅版本。

沒錯,CX-30其實正是MAZDA新世代產品的第二款(第一款即為MAZDA 3),同時也採用了與MAZDA 3相同的底盤平台以及動力系統。不過從數據上看,CX-30的車身長寬高包含軸距,都比MAZDA 3略短、比CX-3要長,原廠表示考慮到CX-30是台“都會休旅”,因此特別賦予較為小巧的車身尺碼(包含軸距),讓駕駛更利於在都會中穿梭,視覺效果上也會更加洗鍊。

對於CX-30軸距比馬三還短這件事,其實我們是挺擔憂的,因為原本MAZDA 3的後座雖然夠用但也不是豪邁寬敞的那種,所以比馬三還要更短的CX-30?我們真是不敢想像。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實際乘坐進去之後就會發現,CX-30在後座腿部空間部分,確實不如MAZDA 3一些,但就也只是很小的一些些。而頭部空間部分仰賴SUV的高車頂設計,反倒表現的比起馬三更好,但CX-30的後座椅背較為挺直,加上中央隆起偏高,兩款車之間各有利弊。

不過,拿馬三來跟CX-30相比,本來就有點奇怪跟不公平,我認為市場上跟CX-30最接近的對手,應該是TOYOTA的C-HR。而如果要跟C-HR相比,那CX-30的空間表現絕對是完勝,不管是後座或行李箱都一樣。

搞懂了CX-30的定位,接著你最想知道的,應該就是“CX-30開起來怎麼樣?”


雖然採用跟馬三一樣的底盤平台以及動力系統,但顧慮到其SUV的車格身份,CX-30駕駛起來沒有馬三那種“衝”勁,轉而用了一種溫柔內斂的表現方式取代,即便油門直接踩到底還是顯得不慍不火。我認為最大區別應該在於變速箱換檔邏輯的設定有所不同,因為在我連續跑了山路幾趟之後,原先讓我感覺有些慵懶的CX-30,總算也是慢慢開始跟上腳步,讓我越來越得心應手。

不過,同樣的,還是一樣因為是SUV的關係,CX-30有著先天難以擺脫的高重心宿命,避震器行程也較長較軟,過彎時的重心轉移比較明顯,足下配胎也不像馬三那樣強韌,整路尖叫不斷。但整體說來,雖然過彎時會讓人感覺比較不夠俐落,行車質感卻還是維持得相當出色,相比C-HR是較為出色一些。

當然,彎道上的不順遂,並不能代表CX-30,被定義為都會休旅的它,在市區行駛時相當讓人滿意,舒適與質感都保持的極為優秀,特別是MAZDA強調的那種日式職人、匠人精神所要傳遞的精細與精緻,CX-30確實能在跟對手的比較中脫穎而出。對我來說,CX-30的最大優點就是精緻,精緻到像是一件藝術品一樣讓人怦然心動、愛不釋手;但與此同時,對於MAZDA向來不斷強調的“人馬一體”、“Fun to drive”,CX-30卻讓我覺得有些失落,相比過去的MAZDA產品,CX-30少掉許多人車之間的溝通感,就像是隔著玻璃櫥窗在觀賞藝術品一樣,心裡總有些不快。

這也許是我個人吹毛求疵的遺憾、也許是我對MAZDA的要求太高,但如果MAZDA能造出MX-5這般讓人回味再三的Fun car、質感與駕控兼備的馬三,那打造一台更具人車協調性的都會休旅,應該也不是太難,只是要或不要的抉擇。

至於CX-30該怎麼選?定價89.9萬元的尊榮版就不用看了,配備少得可憐,我相信業代也不會希望你買這款;96.9萬元的頂級款開始配有MRCC全速域車距維持跟車、盲點偵測、車道偏移警示(含防止)這三大主動安全配備,說起來已經達到水準表現;售價102.9萬元的旗艦版另再多出車道維持、倒車緊急煞車、360度環景以及抬頭顯示器,錦上添花。但其實我最推薦的是109.9萬元的旗艦進化版,雖然售價多出頂級版13萬元,但卻較旗艦版還再額外擁有全車真皮座椅、附記憶功能8向電動調整駕駛座、後視鏡記憶加防眩,還有具備12支揚聲器的BOSE音響。

一次到位,已無遺憾,只差導航還得選配要1萬1千塊。

當然,以售價來看,CX-30會面臨到國產進口一票對手,而且車格普遍都比CX-30更大,要知道TOYOTA RVA4旗艦版也不過就106.9萬元,同尺碼的對手如HYUNDAI KONA、TOYOTA C-HR則是都比CX-30更便宜,所以雖然現在接單狀況不錯,但在度過產品蜜月期之後,CX-30才會面臨到真正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