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至兼 Chien
早在TESLA崛起時市場根本沒有人看好,歐美車廠也無視於這個「毛頭小子」的存在,殊不知這個「乳臭未乾」小子居然引發一場全球性的「動力革命」,連帶有影響整個傳統汽車產業的生存,甚至讓各國政府祭出重手要革掉燃油車的命,只能說這將是一場滿足既得利益者的產業巨變和革命罷了! 放眼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對燃油車甚至PHEV祭出追殺令,其中最早訂定時間表就屬位於北歐且擁有最豐富水資源的挪威,明令2025年全面禁賣燃油車,你以為PHEV可逃過一劫?並沒有!完全被視為是燃油車的同黨也一併在同個時間點被處理掉,不過挪威本身沒有汽車工業,且年銷售不到20萬輛規模,能存活的只剩下電動車,正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利用水力發電,才得以發展電動車;當然像荷蘭、英國、愛爾蘭、冰島也不約而同以2030年為基準點,無論是燃油車或者PHEV通通不准進行銷售,不過這些國家都有個共通性,那就是沒有所謂的汽車工業。而德國、法國、西班牙、中國、加拿大籍台灣則是將禁令拉至2040年,也就是從現在算起還有20年時間,因汽車在這三個國家算是經濟命脈,緩衝期如果給得太短車廠不革你政府的命那才奇怪。而向來很是抗拒的美國,則是以2035年為最終截止日,看來這應該和推動新能源的新總統拜登上任有關。至於日本,訂出2050年肯定是佛心來的,且沒有對PHEV下手,因為真要像歐美在20年內全面電動化,恐怕會斷了經濟龍脈,乾脆就拉長戰線到30年後,屆時主政者不是早就下台就是作古,爛攤子就留給後面的人去收拾。
其實回顧百多年前也曾發生過一場革命,只是當時並沒有政治力介入,而是單純的產業革新,那就是當汽車取代馬匹、馬車的時代。雖說汽車工業發展至今超過百年,但真正進入到「家庭的日常」、「社會的日常」,嚴格來說應該是美國亨利福特的大量生產開始,橡膠、金屬加工、螺絲、馬達、燈具等行業興起,包含馬鞍、糧草飼料、馬車有關的行業不適轉型就是沒落,馬匹就淪為娛樂性質居多的「工具」,或者部分畜牧業者的移動工具。但是全面電動化真的是美好嗎?好像沒有你我想像中的好。動力換成電力之後,雖然在移動過程中沒有所謂廢氣汙染,但是電池製程與汰役回收卻對環境造成更大傷害,縱使有有些歐洲國家不是靠燃煤、核能發電(挪威就是具有再生能源優勢),但絕大多數仍須仰賴火力發電,這必然會造成不亞於石化的汙染,難道這些問題歐美乃至台灣的政府都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為何要大力推動電動化?其中恐怕還有不為人知的利益所在。 更重要的是,不少搭上這波「電動化」順風車的相關廠商也因此得利,就連原本非「汽車業」相關的科技業也從中獲利,只能說全面電動化的新革命,除了改變移動載具的動力方式外,就連整個產業供應鏈也產生非常大的變化。至於這場革命對老百姓、消費者有什麼不一樣?靠汽車這個行業吃飯的人口數非常多,供應鏈打掉重練或者車廠轉型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消費市場雖然喜迎新能源,但付出的代價恐怕會比現在更高,模組化沒有更換小零件與維修這玩意,要的話就是整組換掉,養車難上天必然會加重生活負擔;同時全面電動化所需的電力絕對比現在更多,在替代能源硬體尚未建置完善前,燃燒的煤碳量應該會爆表,再者電池汰役回收雖有廠商提出因應之道,但未來電池要如何處理、稀土開採是否能達零汙染、電池製程中的汙染問題等,將是未來電動車發展下對環境產生的巨大壓力與危機。 雖說各國政府訂出嚴格法規與禁令時間表,但最終能否有辦法真正落實?其實還有待商榷,或許過個幾年發現完全行不通,又或者電動化相關技術根本就是完全卡關時,再度走回頭路擁抱燃油車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