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與生活


台灣新法規讓車「被消失」,搞到你沒車買、買不起!  

對於台灣國產與進口車商來說,2020年可是艱困的開始,除了武漢肺炎疫情攪局至今仍未平息,六期法規與新CAFE也實施在即,而這也會影響接來消費者購車選擇性,畢竟在「非常」、「異常」嚴苛的新遊戲規則中,有不少車款將提前被消失,搞不好未來你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國產車,修起來貴森森且背離庶民經濟的進口車,又或者是擔心隨時顧路的電動車可買!

即將在2021年2月實施的六期法規,以及2022年啟動的新CAFE,雖然是政府走向「非核家園」政策口號中的一環,但卻是廠商和消費者心裡頭最大的痛點,不僅為了通過法規必須增加開發成本,甚至是忍痛割捨不少車型,對民眾來說買車的成本增加不說,可選擇的車型還變少。到底這個法規是怎麼來的?無庸置疑就是參考歐盟標準而來,且「據說」硬是要比中國法規更嚴格,嗯,很好,一個沒有汽車工業的國家居然制定「逼死人」的法規,這等同於扼殺工業火車頭的生存空間,搞不好還會造成莫大的社會問題,然而政府還是硬幹蠻幹,將汽車產業列在半導體科技之後,也罔顧消費者購車的壓力(很多人買車不是為了炫富,是為了生計啊大人!),所以從2020年開始,市場上便有多款車將陸續停產或消失,雖說歐系車受到的波及不大,但誰知道日後會有什麼變化!

雖說不少品牌是以無法通過六期法規或者新CAFE而宣告停止引進或不再生產,實際上這卻是「以退為進」的一種策略,一來是新CAFE油耗標準真的非常嚴,和現行標準相比每公升要多跑好幾公里,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解決,但單靠內燃機的技術要過關難度頗高,因此才會衍生出Hybrid、PHEV甚至EV來挽救平均值;此外六期環保法規乃針對空汙排放,油氣的揮發量必須在從24小時提升增加為48小時達到標準值之下,對車廠來說解決收集碳排放的活性碳罐事小,真正大條的乃在於油箱。

所謂活性碳罐,基本上相當於一種裝著活性碳的小罐子,這個小玩意可吸收油箱中汽油揮發出來的油氣,可防止油氣進入大氣污染環境。然而最大癥結點就在於油箱設計,因為塑鋼防爆油箱的模具開發動輒千萬起跳,比起傳統鑄鐵油箱的成本高出數倍,雖說為了對應六期法規必須要重新設計,但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國外母廠並不會為了對應法規而去更改(尤其是疫情下各廠獲利都是赤字居多),同時母廠也會要台灣方面支付這筆動輒千萬起跳的開發費,相信對銷售量小的品牌來說,權衡之下勢必會走向「車款被消失之路」比較划算些。

當然政府對於所謂車輛法規也會一視同仁,除了大眾的小客車外,創造中小企業推手的小貨車也受到嚴苛的規範,就以重量落在1,080-1,530kg這四個級距來看,平均油耗從11.1-13.1km/L一口氣提升為15.3km/L-17.8km/L,雖然很省油,但這已經是過去小客車的水準,也難怪對車商來說壓車商來說壓力非常地大,而這筆開發費用算在誰的頭上?消費者!所以接下來小貨車的價格調漲也沒什麼好怨,就只為了符合新的CAFE和六期法規,就必須犧牲大家的荷包!

雖說環保節能是目前全世界所重視的議題,然而政府一味地遵循歐盟制定「非常」、「異常」嚴苛的法規,美其名是為了環境、能源考量,卻未將國內實際狀況考量進去,別忘了,台灣只有汽車產業而沒有工業可言。最後台灣民眾只剩下什麼車可以買?上述列表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恐怕還有更多車款會面臨停售、無法引進的大問題,所以有著Hybrid護體的TOYOTA生存率最高,所累積的分數很夠用,也難怪接下來的Corolla Cross提供油電複合動力選項,完全就是為了新法規來的。

至於在新法規之下誰得利?當然非TESLA莫屬!因為TESLA光靠出售「碳權」就比賣車好賺,而且這可是沒有行情標準可言,完全是坐地起價,別的品牌為了生存也只好乖乖地購買碳權,而這是誰造成?當然是大有為的政府與相關單位,明明沒有汽車工業居然搞出一個比歐盟更嚴的法規,除了逼死車商和消費者,搞不好還有「圖利特定廠商」的嫌疑,所以買不到也買不起車,怪誰?別再怪車商,就只能問問制定法規的官爺們囉!

其實政府一味地將汽機車視為移動最大汙染源,也大外宣地灌輸此乃污染的「最大源頭」,實際上看看那些冒著煙、林立北中南的工廠,那些才是真正的元兇,敢抓嗎?敢取締嗎?當然不敢!因為這多數為財團所把持,只能說對於汙染環保,政府從過去到今天也「只敢打蒼蠅不敢打老虎」,至於老百姓有沒有車可以買、有沒有能力可以買?還是造成更多社會問題?那就是你自己家裡的事情!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