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動車相關新聞似乎多了起來,先是Tesla破盤大促銷,再來裕隆日產也確定導入在歐洲相當暢銷的NISSAN leaf。而Audi首部量產純電SUV e-tron也預計將在四月先與媒體來個見面會。看似電動車一片光明的態勢下,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真的準備好「來電」了嗎?
從事電動車販賣多年的展田綠能表示要單靠銷售純電車很難生存,多數人還是抱持觀望心態
四輪玩電玩的起勁,二輪電動車市場同樣熱鬧。除了GOGORO與YAMAHA、PGO以及宏佳騰的合作車款在今年會接續登場外,另一大陣營光陽除了自銷,更透過與和泰i-Rent以及共享平台WeMo的合作,積極拓展電車版圖。局勢看似大好,但NISSAN第一線的業代卻私下透漏,說leaf這車進來也只是「做廣告」的啦,不會認真推啦!而Audi也說e-tron雖然進來台灣,但今年不會賣,主要是拿來做相關週邊設施的研究。要買電動車,這些問題你能克服嗎?以電動車來說,消費者最大的顧慮一是價格,再者則是業者是否能消除「里程焦慮」。價格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多數消費者都只是嘴巴說要改善空污要環保,但實際買車時才不管油車電車,便宜才是王道。目前台灣電車還處於政策補助扶持產業發展的階段,台灣以減免貨物稅、燃料稅,甚至直接補貼購車等方式,來提高車主換電車意願。這方式舉世皆然,但官方與民間都必須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是該補助多久,又該補助多少?
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要在社區大樓建置充電設施得先過管委會那關
以全球電動車市佔率最高(超過20%)的挪威來說,除了本身居民環保意識高外,調查也發現當地會購買電動車的主因是因為開銷較小與可行駛公車專用道等特殊優惠。但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多,近期挪威政府也開始逐步縮減電車優惠範圍。此時有高達近七成的人表示若未來優惠取消,往後就不再考慮購買電動車。由此可知政府推廣的力道,對電動車發展有其絕對的關係。購入電動車第二個常見問題是里程焦慮。即便現在e-tron或是leaf官方公布續航力都在400公里左右,打折下去算,台灣南北走一回也不成問題,照理不應該有里程焦慮的問題,那麽消費者在擔心什麼?台灣現在不是充電設施不夠,而是有充電裝置車主用不到。從事電動車銷售多年的展田綠能經理黃冠霖給我們一個出意料的答案。他說各地縣市政府都有推廣電動車的政策,像新北市就是充電跟停車都不用錢,但氣人的卻是車沒電了,但充電停車位卻被油車佔走了。
台灣目前呈現充電樁比車多的情況,但除了停車格常被油車佔用外,充電設施後勤維修也比想像中來的更糟
原因在於目前所有電動車停車格都以電車「優先」的模式管理,也就是在沒有電車停的狀態下,業者可以視實際需求開放給油車停。而電車停車格又多設置在電梯口等位置,因此就算有業者擺放交通錐管制,但還常見油車車主占用,反正最多是被貼張勸導單,沒有罰則根本不痛不癢。黃冠霖補充,現在許多大樓也不開放設置充電裝置,這也成車主在購車時的疑慮。他說除非是住透天,或是自己開工廠有店面,不然多數大樓管委會幾乎都拒絕在社區設置充電站。一是電費分攤問題有待釐清,再者多數人還是對用電安全有疑慮,擔心裝設充電站後會造成社區會跳電或電線走火。此外公用充電樁目前多是220V的規格,要充飽電少說要一兩個小時。若要發展如Tesla般的超級充電樁,高壓電力來源必須得台電同意後才有辦法施工,這部分若沒有公權力介入,幾乎沒辦法裝設快充設備。臺灣電動車上下游產業鍊其實相當完整,要擴展相關基礎建設並非難事。不過推廣電動車不僅是簡單把錢撒下去而已。如何整合上下游產業鍊、輔導傳統油車業者升級轉型,這都需要長遠妥善的規劃,而非僅是簡單的一句2035年全面電動機車化、2040年全面電動汽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