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前,許多人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有盲點,精確說法乃是「智慧型跟車系統」的風險,那就是會提高肇事機率!因為多數消費者放心讓系統去判斷和控制,但車廠現階段設計這些Level 2等級以下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用意仍在於「幫助」駕駛者判斷危機、減輕駕駛者的壓力,但是並沒有「取代」的意思,但顯然許多使用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檢視Tesla電動車的肇事紀錄,當中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在開啟自動駕駛狀態下發生的!理論上「Level 2」不僅可以減輕行車壓力,還可以增加另一層安全性,但在現實世界當中,因濫用與依賴的關係,智慧巡航控制變成弊大於利!
![](https://imgs.lian-car.com/images/uploaded/IMG20250211110128I88710U2350.jpg)
荷蘭的研究人員收集世界各地有關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ADAS) 在減少車禍方面的有效性數據。該研究重點關注28款特定的品牌的車輛,因為他們具有完整的Level 2等級,研究內容從即時輪胎壓力監測等簡單的資訊功能到攝影系統、導航套件、盲點警示、自動緊急煞車等主動安全技術。這些系統最終被分成四個互動層級讓讀者一目了然:‧通知系統-低控制力、低緊迫性‧警告系統-低控制力、高緊迫性‧干預系統-高控制力、高緊迫性‧舒適度增強系統-高控制力、低緊迫性(其實就是指ACC自動跟車系統)該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前三類確實能降低碰撞風險,胎壓偵測的影響當然最小,但車道維持輔助則是減少約19.1%的碰撞事故,前方撞擊警示與緊急煞車系統,則是有效將事故發生率降低約14%,事實證明前三類系統的成效最為優異。但是標準和自適應巡航控制(智慧型跟車系統ACC)是唯一增加碰撞可能性的系統。考慮到舒適度增強的系統,標準巡航可使碰撞機率增加12%,而自適應巡航也會增加1.8%。至於一些特定數據(駕駛打瞌睡、恍神、做其他事…)顯示自適應巡航增加了8%的肇事風險,但某些報告(正常清醒狀態)顯示這項系統可以稍微降低風險。顯然駕駛分心是導致這兩種差異性結果的主因,而且不管是不是智慧型跟車系統或是傳統定速巡航系統,駕駛人在放鬆狀態,都會降低對周遭環境的關注度。研究指出,並非所有自適應巡航系統,都能夠正確偵測到前方的障礙物與撞擊危機,理論上自動緊急煞車系統應該在這些情況下介入,但實際上這些系統通常不足以預防這些危機,干擾因素包括障礙物種類繁多、昏暗、逆光、反光、低反差、雨霧、反應時間太短…。
![](https://imgs.lian-car.com/images/uploaded/IMG20250211110150I23646U2350.jpg)
要知道,廠商在開發與測試這些主動安全系統時,多半都是在白天光線充足環境下測試,個人曾親眼見過行人撞擊預警與自動煞停系統實測,當測試假人從黑衣服換成白衣服之後,車輛就這樣給他直接撞飛出去!原廠也表示主動安全系統目前無法偵測及預防所有危機,未來可能也是如此,即便是光達、車輛行人通聯系統也無法100%有效預防。好的,相信您無法確保都能在白天穿黑衣黑褲出門,且晚上都穿白衣白褲出門!如果是清晨或黃昏跟怎麼穿?一黑一白?但相信在Level 3、Level 4…普及前,怎麼穿都很難避免被撞,所有人都要小心最重要!歸根究底,除了少數區域、少數車型、少數車況可以使用的Level 3之外,一般市售車無論配備何種安全輔助系統,最終確保駕駛安全的責任都在於駕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