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聊完了Mercedes-Benz在LED頭燈的領導性地位,以及S-Class登峰造極的突破,近年來汽車的頭燈科技還有什麼你應該要知道的?
繼上篇提到那些以往無法達成的驚人實用性,LED頭燈技術還具有節能、體積小(讓車身造型變化性大,例如Volvo雷神之槌)、耐用度高、抗撞擊能力強的優點。不過在屏除“功能性”之外,在照明距離方面LED頭燈相對於HID氙氣提升的程度並不算特別突出,個人認為小改款S-Class的照射範圍已經到達現行LED照明技術的頂層門檻,因此在未來,雷射燈源依舊是我們必須迎接的趨勢。
說到雷射頭燈,相信你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BMW。沒錯,事實上Audi跟BMW在雷射頭燈的概念車時期爭了好久的第一,沒想到在2013年底的法蘭克福車展上,BMW i8正式搶下了第一部量產車搭載雷射頭燈的稱號,也讓奧迪在錯失了十年前的LED之戰後再次功虧一簣。
其實雷射頭燈和LED的工作原理有幾分相似,同樣是藉由二極體的發光技術,但由於雷射二極體的運作中,電子的能量轉換只涉及兩個能階,沒有間接能隙造成的能量損失,因此相較於LED效率提升許多。
不過,雷射頭燈的設計並不等同直接把雷射光照射到路面上(那樣路人會瞎的!),BMW在燈源內配置了一塊濾鏡,能將雷射光轉化成人眼能接受的照明光線。此外,雷射顆的好處還包含了更低的耗電量、更高的光照強度、更快的反應速度、更集中的光束、更強的穿透力以及最重要的是,更遠的照射距離。
以BMW i8來說,在14年推出時原廠公布其雷射頭燈的照射距離為600m,時至今日,我們先撇開小改款S-Class這種“變態”等級不說,也是普遍市售LED頭燈車款的兩倍!而能達到如此強大的遠照表現主要歸功於雷射燈源的超高集中度,不過對於需要大面積散光照射的近光燈來說,雷射頭燈以現階段的技術來說似乎還沒有那麼適合,或者該說在成本考量下以LED輔助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舉個例子,在最新一代的BMW大七頭燈組中,只採用了三個雷射二極體,只有當車速超過70km/h,且系統評估周圍環境光是允許的情況下才會啟動。至於在i8上則是使用遠、近光一體的切換鏡,當車速超過40km/h時雷射照明才會開啟。也就是說,現今的雷射光源基本還處於“輔助”的階段,主要利用本身特性來增強遠光燈照明。
雙B講完了,那以頭燈科技著稱的Audi呢?目前奧迪在頭燈應用的方向上處於LED及雷射光的拉扯階段,並著重於照明本體的技術上要多一些。如最著名的矩陣式頭燈可說是完全針對LED燈源的設計,但同樣擁有雷射頭燈的技術。
像是A8上的LED矩陣式頭燈,除了和前面介紹過賓士的LED頭燈相似外,還結合了如夜視系統等更多的功能,並配合車內的高科技虛擬座艙系統傳遞即時路況訊息給駕駛。而雷射頭燈技術目前最知名的就是運用在R18 e-tron quattro LMP1上,為什麼選擇利曼賽車呢?奧迪的回答很單純,因為跑得越快需要照得越遠!但有趣的是,據與R18同場較量過的其他車手表示,夜賽時跑在奧迪車隊前面被閃到根本什麼都看不見,後頭一大片刺眼的炫光。
這也是為什麼雷射頭燈一定要結合智能遠光燈的輔助,而且在一定的車速與安全範圍下才能夠開啟。
不過,據傳Audi已經研發出一款能適應雷射技術的矩陣式頭燈,這套系統在遠光燈中均採用雷射發光極體,近光燈的部分則是用上大量的反射鏡面散化雷射光束的威力,讓精確化的雷射光源能產生相同於LED矩陣頭燈的表現,但保有雷射頭燈的遠距離與高指向性。
說了這麼多LED與雷射,他們有沒有缺點呢?
以雷射頭燈來說,包含上述過於集中的光束特性,相信成本會是雷射技術短時間內無法普及的主因。根據非官方的資料表示,一套雷射頭燈的造價相當於30~40萬新台幣,對比原廠驚人的選配價格似乎並不為過。而雷射光本身也擁有極高的放熱性(想想雷射普遍的用途你就能理解),因此除了成本外,如何提升耐用度與穩定性想必也是未來研發的趨勢方向。
至於漸漸普及化的LED頭燈主要還是光照色溫的老問題,由於LED為了美觀並符合自然光的偏白色溫設定,在遇上雨天或大霧時很容易產生光暈,這時LED頭燈既沒有雷射光極度強大的穿透性,也失去了除傳統鹵素燈低色溫在雨中較好的光照性。如何改善這項問題,甚至是研發出自動調節色溫的技術我認為是LED頭燈遲早要面對的突破。
經過上、下兩篇的介紹與分析,你了解近代的頭燈科技了嗎?我想在電能科技不斷的躍進下,智能頭燈是和自動駕駛肯定是齊頭並進的,回過頭來看看小改款的S-Class,我會說LED還有很長的路能走,或者該說還有很多“光”能為我們帶來更完善的駕駛環境。我們也不需要質疑雷射頭燈的天馬行空,起碼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家的車庫遲早會有一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