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車壇的企業主中,HONDA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可是我的偶像,因為他的理念實現所有人的夢想,然而今天,只要有錢、口袋夠深就可築夢,雖然很遠大卻很不真實,甚至還有夢碎的可能。
長期觀察國際車壇的我原本多能準確預測趨勢,但這幾年卻完全摸不著頭緒,也猜不透到底是在玩什麼把戲,為什麼?過去傳統汽機車廠總是將產品視為最高機密,就連遠景計畫也都是一年公布一次,廠商之間的合作不到最後簽了合約前口風可都緊到不行,但所有跡象都有跡可循;但現在,不少新創公司連材料都還沒備齊,能不能量產也不清楚,就迫不及待地先把模型車和規格秀給大家看,而且規格數據可是一家比一家誇張,一點踏實感都沒有,而且多有「先射箭再畫靶」的跡象;再者今天和A合作明天又說與B交往,後天也說要向C買房,每天都有精彩的戲碼可炒作,搞得好像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夢,但有多少能美夢成真呢?其實最血淋淋的例子就是中國拜騰。
中國拜騰的血淋淋案例
話說拜騰可是今年被台灣民眾所熟知,主要就在鴻海宣布與其合作但半年後又撤退一事,其實這家「花錢如流水」的新創公司會破產也不是沒道理,成立多年做不出一輛車(只有模型車)、一年員工零食費用高達將近新台幣2億元、業代制服量身定制德國進口、中國員工名片採一盒上千人民幣的進口環保材料,但大家比較陌生的卻是其前身「和諧富騰」,是的,就是2015年由富士康、騰訊、和諧汽車(經銷商)各以3:3:4的持股比例,共同出資人民幣10億元所成立的新創電動智能汽車公司,這也正好搭上中國新能源政策的順風車。在那個歌舞昇平的時代,10億人民幣真的不算多,但2016年三大金主卻陸續撤資隨後便改名為拜騰,為了生存新創公司最擅長的就是想辦法募資,就連一汽集團(最大股東,還參與兩輪哩!)與寧德時代都成為股東,但最終還是連個籽都沒有就宣告破產,結果一心想進汽車領域的鴻海,二度回鍋當救援投手卻還是只有認賠殺出。不過拜騰本身還曾想藉由SPAC在美國借殼上市籌資,然而利益導向的老美絕非吃素,財報攤在陽光底下一翻兩瞪眼,這意味除非早就已經盤算進行切割,否則SPAC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容易,這也是何以拜騰還深陷破產清算的無限迴圈中。
鴻海MIH聯盟彎道超車的成功機率?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實鴻海退出與拜騰的合作,主要是鴻海發現這個洞實在太大,大到根本無從收拾起,加上拜騰最大債權人中國一汽集團也是背後大頭目,怎麼可能讓外來者的鴻海插旗。回過頭來看看在台灣大張旗鼓的MIH聯盟,主導的鴻海不斷宣布國際合作與投資事宜,國內電動車概念股也呈現瘋狂,產品生不生得出來不重要,股價一直漲才有前途,但以鴻海目前的佈局來看,玩是得繼續玩下去,至於成果如何根本沒有人說得準。現在汽機車電動化正夯,門檻低到有錢都可以玩,無論3C品牌、家電品牌、代工廠、新創公司、娛樂業都有人投入,但成功的有多少?相信失敗的要比成功的多,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想「共襄盛舉」?說到底就是想來個彎道超車,公告充滿未來性和錢景的大藍圖後進行募資,一輪二輪再不夠繼續募到好幾輪,反正怎麼玩都是別人的錢,募不到資金燒完了縱使虧損也要想辦法掛牌上市,反正股東都想把先前的投資賺回來,這關過了就是英雄好漢,沒過反正說詞很多一點也沒在怕。每個人都想成為馬斯克、賈伯斯,一言一行乃至穿著打扮甚至記者會氣氛都像是一場COSPLAY,縱使有八分像但終究不是本尊,而且本尊也只有「一尊」,人家可以輕鬆壟斷市場、把戰場拉到外太空,可千萬別連地上的都沒顧好而讓所有人夢碎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