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正浩 Marco全球汽車企業全力投入發展電動車已是不可逆趨勢,且越演越烈,而電動車憑藉行駛過程不會排放廢氣,同時也不使用燃油(石油)這會逐漸減少的天然資源,被冠上“環保”、“綠能”大名,讓企業趨之若鶩之外,也讓各國政府不停的扶持電動車,並訂立相關法規以利電動車發展,眾多“20xx年禁售燃油車”的公告或法令,讓車企與民眾人人自危,深怕在這電動車浪潮中一不小心就被淹沒消失。但從最一開始到現在,唯一的一個問題一直都沒變過:電動車真的環保嗎?

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不會排放廢氣,也沒有引擎消耗燃油,同時也沒有過多機械組件,看起來似乎是真的比燃油車環保。但電動車需要消耗“電”,這發電過程是否環保取決於當地發電建設,這個我們等下再說。而儲存電的“電池”,其製造過程需要大量稀土,先不說稀土資源幾乎都掌握在中國手中的政治問題,要知道在開採稀土的過程中會製造大量污染,製造電池時也會產生污染,後續回收電池時倘若沒有善加處理,更是會產生重金屬等嚴重污染。

總結來說就是,除非投入極大量的成本與先進技術,否則電池從最一開始的原料開發、到加工製造、以及後續回收,整個生命週期都會產生環境危害,其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遠比廢氣製造的空氣污染還要來得嚴重許多,傳統汽車使用的12V鉛酸電池,至今也沒有很具商業模式與環保效能的回收機制,更別說純電動車的鋰電池模組。
此外,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電池的蓄電能力是會衰退的,而目前的默契是這樣,只要電動車電池衰退量達到20%,就會被判定影響行車安全而需要更換。那麼電動車的電池從100%衰退到80%需要多久呢?目前平均來看大約是五到六年,遠不及燃油引擎的使用年限,而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中國”,現在就首當其衝的遭遇了全球接著都要面臨的電動車電池汰換問題。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中國在2020年所產生的汰舊退役電動車電池總量高達20萬噸,由於電動車電池巨大且沈重(因為是電池組),同時內含數百個鋰離子電池,在拆解過程中需要極高度的設備避免污染與危險,並才能同時確保有效回收內含的稀有金屬。

而在技術仍不成熟的當下,目前回收電池的成本遠超過製造同等規模電池所需,也使得回收電池變成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多數企業尚未或沒有能力投入電池回收產業,僅能進行堆放或二次利用,但更多的是由民間諸多不依循正道的小公司(中國稱小作坊)進行不合乎規範的“回收”,除了傷害施工者本身,拆解後隨意棄之的廢電池,還會傷害土地與水源。簡單說,在科技進步之下,製造電池早已變得比過往更加容易且低價,但回收電池的進步程度卻遠遠跟不上其發展速度,讓兩者失衡。

至於電能供應部分,我在201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已提到,不管燒什麼,台灣發電結構主要來自於污染最強的火力,因此全面普及電動車充其量只能說是讓交通工具進行能源轉換,而非“環保”。(重點是台灣電夠嗎?)時隔兩年,我再度查詢台灣電力公司自行公布的數據,結果民國109年的年度發電占比,火力發電依然達到了80.2%(含購電,下同),相比民國100年的75.9%甚至還增加了4.3%之多。而再生能源於民國109年的佔比僅有5.8%,距離政府喊出的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還差了14.2%。



台電官網對於“再生能源”之說明。事實上不只台灣,除了少數歐洲國家之外,全球各國均仍以燃煤燃氣的“火力”作為主要發電方式,畢竟再生能源的轉換率實在太低,需要依賴大量建設換取電容量,同時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如燃煤燃氣來的成熟,即便是投入大量資金的美國,2020年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也只有20.6%。






當然,氫燃料車不是沒有缺點,豐田在2011年時就曾說過,氫燃料電池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成本。雖然說燃料電池製造時跟電池一樣需要依賴貴金屬作為媒介(但對於貴金屬的依賴比傳統電池低很多),不過真正的大問題在於加氫站建置成本太高,運輸氫氣的車輛與管路其費用也很驚人。
根據粗略估算,雖然建置費用已逐年下降,但目前蓋一座加氫站的成本仍約需要加油站的五倍、充電站的三倍,再加上製氫、儲氫、輸氫等其他開銷,就現有狀況與技術下很難達到盈利,讓民間企業的投入意願極低,只能依賴車企與各國政府支持發展。但,哪個高科技不是這樣呢?20年前我們還在用黑白手機呢,時間一直是所有技術進步所需,所以相信氫燃料電池在未來肯定能達到真正普及,只是早晚罷了。



而若要提到混合動力,不論插不插電,豐田自是聲名遠播的佼佼者,旗下品牌TOYOTA與LEXUS,幾乎可說是所有產品都有提供混合動力的選項,普及程度之廣、應用層面之大絕對領先所有汽車品牌,台灣總代理和泰汽車也幾乎已把相關產品全數導入,除了LEXUS品牌“全車皆備”之外,更有如TOYOTA PRIUS車系、TOYOTA RAV4 HYBRID、甚至國產的COROLLA ALTIS HYBRID以及COROLLA CROSS HYBRID等,最入門的產品不用百萬元,讓消費者能夠低負擔擁抱未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