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至兼 Chien
這幾年汽機車界「電動化」大為流行,無論百年老品牌或者新創皆紛紛投入這個領域,尤其21世紀開始更是蓬勃發展,賣車的、賣吸塵器、賣軟體的均「華麗轉身」規劃或大行其道,然而有多少能真正靠燒錢的「電」來獲利? 雖說電動化交通工具早在19世紀便問世,甚至還一度成為霸主,直到美國Henry Ford的大量生產Model T以及德州石油大量開採後,礙於電池技術無法突破而被取代,汽機車正式進入內燃機時代;2003年TESLA的崛起加上網路3C時代的來臨,使得電動車變成一種時尚潮流,與此同時有鑒於地球暖化的環保議題,成為各國制定法規的一大標準,使得燃油汽機車發展受到空前的限制,反倒是電動汽機車轉為許多國家所推崇的交通工具,姑且不討論其中的官商利益共犯結構,電動化似乎成為汽機車市場中抵擋不了的新勢力。也因為TESLA的成功讓不少新創乃至車場也投入這場戰爭中,然而非專業想靠電海撈,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就以TESLA來說,看似風光的表面實際上卻是沒賺錢,自2003年成立至今16年來累計虧損約美金50億元(約新台幣1,542億元),但2008年掌舵的Elon Musk靠著個人魅力與強力吸金手腕,依然執電動車領域的牛耳和話題,不過現在恐怕因M.BENZ、VW、BMW、HONDA、TOYOTA等陸續進入這個領域,未來可能會面臨強大的壓力。此外由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易車創辦人李斌於2014年成立的蔚來汽車(騰訊、淡馬錫、百度等均是股東),五年來虧損高達美金57億元(約合新台幣1,758億元),雖然主因是中國政府大砍電動車補助,但人事成本與品質也讓蔚來汽車的前景蒙上陰影。 靠群眾募資獲得95萬英鎊(約合新台幣3,838萬元)的英國ARC VECTOR,曾在2018年義大利米蘭車展大受矚目,其自行開發的電動重機0-96km/h加速僅需2.7秒,極速更高達241km/h,原本計畫2019年開始量產,但單價高達9萬英鎊(約合新台幣360萬元)卻叫好不叫座,導致ARC VECTOR撐不下去只好宣告破產。至於在台灣頗具「名氣」的自主電動車,非打出THUNDER POWER品牌的淳紳莫屬,雖然手握一大堆「不可告人」的技術和專利,但至今卻連個影子都沒有,甚至還有媒體爆出欠薪的消息。 由James Dyson成立的DYSON,好好的家電不做也跟著想發展電動車,2015年以美金9,000萬元(約合新台幣27.76億元)收購美國Sakiti3,2017年與Google和Facebook共同出資美金25億美(約新台幣771億元),於英國Hullavington成立AI、及其他科技的研發中心,計畫在未來五年投資美金14億元(約新台幣431億元)打造電池工廠,同時也宣布要斥資20億英鎊(約新台幣800億元)打造電動車,且獲得英國政府1,600萬英鎊(約新台幣6.4億元)的贊助,結果兩年光景James Dyson正式對外宣告認賠殺出不玩了,因為術業有專攻,電動汽車的發展沒有想像中來得簡單。除了DYSON因創辦人靠白手起家而資本雄厚外,這些投入電動領域的新創,「似乎」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拿別人的錢來圓自己的夢,從來沒有從自己口袋裏頭掏大筆的資金,就連全球電動車龍頭TESLA也是如此,至於最終是海撈後落跑還是乖乖認賠,就看當事人的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