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車事


【市場評論】政府腦洞大開?拿碳權逼業者種綠電,是缺電、利益還是…?  

企業買碳權是為了因應嚴苛法規,以及綠能轉型的權宜之計,但台灣政府卻帶頭使壞,就有媒體報導為了刺激汰舊換新購買電動機車,居然提出全球首創的新招術,然而這卻扼殺原本要求廠商減碳、提升綠能技術的美意,對電動機車業者來說似乎則有助於增加銷售量?

「碳中和」是最近全球相當夯的議題,也是各國政府極力實行的方案,因此以各種法規限制企業的碳排放量最常見,尤其以內燃機為動力的交通工具被污名為為「排碳兇手」,電動化更被塑造成救世主,也因此有人將碳當作商品做起生意,現在咱們的政府更為了鼓勵購買電動機車、降低碳排放,也打算讓民眾擁有碳權後再賣給需要的企業,天啊!這是哪招啊?其實碳權一事在歐洲早已實施,本意是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祭出罰則,歐洲是以每公克95歐元、約合新台幣3,200元,對於沒有電動車或者僅有少量電動車的廠商來說,與其被重罰倒不如向擁有碳權的廠家購買,然而費用可是嚇得驚人,有人有因此大發橫財。
在汽車界賣碳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誰賣最兇?當然就是TESLA,光2020年單靠碳權就有美金15.8億元(約合新台幣444億元)入袋,而誰跟TESLA買碳權?擁有FCA、PSA等14個品牌、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的STELLANTIS(不過已在2021年5月宣布不買了),其中FCA單單三年間就貢獻了2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636億元);JAGUAR LAND ROVER、HONDA也都是TESLA賣碳權的客戶,為什麼?縱使具備Hybrid或者EV的車款,因銷售生產數量不足以通過規定,自然就要向沒有碳排問題的TESLA購買。原本是企業對企業之間的交易,但台灣政府卻有意改變遊戲規則,打算讓民眾也參與,但先決條件是必須是汰舊換新購買電動機車才享有可買賣的碳權,或許這等同於變相增加購車補助。
根據知情人士指出,目前應該是朝建構友善的電動機車使用環境,而不是一味地以補助誘惑民眾購買,據了解過去新北市曾有將機車停車格設置充電樁的構想,而且是靠近公園、道路條件夠寬的地方,再者設立條件與法規比起換電也來更較鬆,然而卻因「市長換人」整個計畫就此消失,否則若當時能順利推動這項計畫,現在應該是走充電而不是換電的路線。此外將綠電視為政策本就有助於環境,然而台灣缺乏天然資源,無論太陽能、風電、水力發電都遠不及北歐國家,即使逼著業者投資建設綠電硬體,但能發揮多少效能大家都很清楚,如今又拋出民眾碳權買賣的構想,莫非是想藉由輿論強渡關山?為了刺激消費者汰舊燃油機車去換新電動機車,政府可說是卯起來補助大放送,而這個車主擁碳權還可買賣的作法,等於是補助的另類作法,不過平心而論,是否是真的缺電?廠商建議?利益輸送?有高人指點?這其中到底是有什麼貓膩確實值得令人玩味。

其實要民眾接受電動機車,就如先前所說友善環境很重要,不是蓋很多換電站就能解決,不靠補助下的售價要合理,機種也要齊全且符合需求,但電動機車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電池,只要能開發出更具效能、更安全、更便宜、又能回收且無汙染的電池,那麼在條件可超過燃油機車下自然就會形成死亡交叉,因此與其把補助投入購買面,倒是將這筆資金給業者去開發電池與相關充電硬體來得有意義,到時既不用擔心跑老半天換到電力不足的電池,也無須每個月繳高額電池租金,這樣消費者自然就會敞開雙臂熱情擁抱電動機車,不是嗎?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