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與生活


【市場評論】開始回歸市場機制時,電動機車這熊孩子開始鬧脾氣了  

撰文:麥斯

多事的2020年總算在45天後將正式落幕,雖然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電動車在台灣銷售崩盤的態勢已經沒有懸念,接下來就有如籃球場上的垃圾時間,把時間拖完便是了。

然而銷售頹勢無法改變,但行銷與公關部門還是不得閒,透過遊說立法委員等手段,開始帶輿論風向,哭訴電動機車沒有補助是多麽可憐,政府在全球電動化的浪潮下又是多麽沒有遠見,居然不願意用全民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補助廠商。

一方面哭訴政府這富爸爸錢給少了,另一方面又指著其他兄弟姊妹罵,給我的錢少了,還不是都因為把錢分給別人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錢的確變少了,但拿最多的還是你啊!

扣除掉ABS、CBS等油車電車有裝都有的補助,以及環保署汰舊換新電車跟七期油車都補助的5000元,電車硬是可以多領工業局的7000元,這怎麼就默默收進口袋了?當然有人會說油車還不是有貨物稅減免4000元,但油車獨有的17%貨物稅電車聯盟是忘了?還是不願想起?況且這金額還沒有計入有些地方政府環保局額外加碼的電車補助。

所以2020年的油電車籃球賽,電車加上補助款7個打油車5個,還是輸球,就開始怪天怪地,說比賽不公,要求檢討賽制,這不是熊孩子?什麼是熊孩子?

原來電車聯盟的公平正義在於即便拿的比油車還多的錢,但政府就該一毛都不該補助給油車,不然就是跟不上潮流,是殘害北極熊的幫凶。不過主政者是否也該想想,何以電車拿著比油車更多的補助,價格也比油車更低。但消費者還是要買「補助沒那多」,價格又比電車貴的油車呢,天底下為何會有不挑便宜買的消費者?

電動機車市佔節節下滑的同時,除了抱怨富爸爸不給錢之外,是否也該思考車輛品質是穩定的嗎?售後服務是到位的嗎?資費計算是壟斷公平的嗎?如果這些問題都選擇性失憶,實在想不出來政府為何要一手把錢送到廠商口袋,一方面又要消費者去購買還不夠成熟的產品?

過去台灣為了扶植國產車,孕育出畸形的客貨車補助,試問台灣國產車有免於被進口車虐殺的命運嗎?四輪界已經用太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訴執政當局,單靠補助的產業永遠是扶不起的阿斗,台灣已經養車夠多吵糖吃的熊孩子,該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