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車聞


別說你不信,FERRARI 250GTO後懸吊可是葉片彈簧!  

TEXT:蔡至兼 Chien

如果你以為超跑都是採用後雙A臂懸吊結構,那你可就錯了,曾在拍賣場以新台幣將近15億元寫下歷史天價的FERRARI 250 GTO,後懸吊可是印象中只有貨車在使用的葉片彈簧結構,這肯定會令人跌破眼鏡!

目前市面上大家最常聽到的汽車懸吊系統,不外乎雙A臂、麥弗遜、多連桿、拖曳臂和葉片彈簧等,其作用是讓車輛達到最佳的安全、舒適和操控性與載重,每一種結構都有不同的功能,當然可依照車輛特性進行搭配組合,因此沒有所謂孰優孰劣,再者絕大多數的人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差異,倘若車廠在配備表上不註明是何種懸吊結構,放眼全球,不,全台灣有多少駕駛人能這麼敏感,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坐上車開個幾下就知道是哪種懸吊配置,我敢打包票絕對沒有,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實有不少你我熟悉的名車甚至是超跑品牌,還使用過拖曳臂甚至葉片彈簧呢!

話說FORD最經典的Mustang,應該是每個男人心目中容易入手的平價跑車,但第一代到第三代後懸吊可是採用只出現在貨車的葉片彈簧,就連強調性能的SHELBY GT500 KR也是,甚至在1969研發展出歐洲兄弟車Capri,與配置拖曳臂的BMW 3.0 CSL在賽場上展開激鬥。此外代表美國精神的CHEVROLET Corvette,甚至連大名鼎鼎的FERRARI 250 GT車系、MASERATI 3500GT、ROLLS ROYCE等也是採用後葉片彈簧結構,但這有影響表現嗎?好像沒聽說!同樣的拖曳臂結構車款也不少,M.BENZ、BMW乃至PORSCHE、ASTON MARTIN也是以半拖曳臂當作不少車型的後懸吊,舒適性完全不扣分,甚至BMW的操控性能還被日本車廠拿來當作指標。

不過何以歐洲車和小型車多會採用拖曳臂,而日本車卻下重本使用多連桿、麥弗遜或者雙A臂?其實歐洲車廠在汽車研發時間超過百年,無論底盤與動力設計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拖曳臂的技術力更是爐火純青,單一根鐵桿就必須達到舒適、操控和安全,只能說都是功力所在;當然也有一說是二次戰後物資缺乏,遂只有以最省成本方法達到最佳效果。而日本品牌幾乎是戰後才大量進入汽車工業領域,先天不良的本質必須靠其他方法取勝,尤其1960-1970年代經濟大幅起飛,就連小型車也有配置多連桿,所以就下重本期望能在整體表現「超美趕英」。如今進入21世紀,無論材質和技術都遠較過去進步,雖然結構簡單卻能提供同等甚至更優異的表現,這對車廠來說可節省不少成本。

看來若下次有人對葉片彈簧懸吊有意見時,你大可跟他們說可是與FERRARI 250 GTO同樣技術啊!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